小華是一名第 2 型糖尿病患者,這天吃飽後,突然感到持續性的胸悶,送醫後發現原來是長期血糖控制不佳、產生動脈硬化,進而引發心肌梗塞。
根據統計「心臟疾病」是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;更有資料顯示:近一半的心肌梗塞患者都是到院前死亡,即使存活下來,也可能會喪失部分的心臟功能,是不容忽視的心血管疾病。今天就一起來了解心肌梗塞的原因及預防方法。
在開始之前,先來認識心臟的主要構造:心臟由心肌組成,而冠狀動脈是附在心臟表面並深入心肌的血管,主要能供應氧氣與養分,幫助心臟維持收縮。而正常跳動的心臟,就像是一個幫浦,透過收縮來推動血管中的血液,以維持身體的機能。
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知道,「冠狀動脈」在心臟的運作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。如果冠狀動脈或動脈分支阻塞了,那它所供應的心肌區域便會失去功能,造成「心肌梗塞」。
當心肌失去功能,會讓整個心臟的收縮效率降低,造成心臟無力、無效收縮,甚至停止,進而影響其他身體器官。而造成「冠狀動脈阻塞」的原因有幾種:
(一) 粥狀動脈硬化
高血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都可能引發「粥狀動脈硬化」,指的是血液中多餘的脂肪,會堆積在動脈血管壁上,造成血管壁上產生脂肪斑塊,讓血管變得狹窄、阻塞。
(二) 血栓
就像前面提到的,粥狀動脈硬化會產生「脂肪斑塊」一種較脆弱且容易破裂的脂肪,破裂後會形成血栓,若剛好阻塞在冠狀動脈的狹窄處,同樣會造成心肌梗塞。
(三)其他常見原因
如動脈剝離、血管炎,或是吸食藥物毒品 (如古柯鹼) 等等,也可能引發心肌梗塞。
當心肌失去功能,不只會發生心肌梗塞,也可能造成心臟的長期問題,延伸出更多的併發症,像是反覆胸痛、心律不整、心臟結構損壞、心衰竭等。
心肌梗塞總是來得很突然,究竟我們該如何發現?相信大家可能有聽過「胸痛」是心肌梗塞的常見症狀之一,以下就為大家介紹典型的胸痛特徵:
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出現胸痛的症狀,像是高齡者或糖尿病患,反而容易有虛弱無力、呼吸困難、噁心嘔吐的狀況。而心肌梗塞的急救就像是和時間賽跑,因此發生以上的症狀時,要盡快就醫。
其實「動脈硬化」也是身體退化的自然現象,隨著年紀增長越容易發生。因此長輩們要儘早留意飲食、運動等習慣,降低動脈硬化的速度。
除此之外,若符合以下幾點或有類似的狀況,也可能會提高發病風險:
不過及早預防還是有機會避免心肌梗塞;把握治療的時間,也能降低併發症的發生和嚴重程度。現在試著掌握以下幾點生活習慣,降低疾病的風險:
吸菸者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是未吸菸者的 1.5 倍;如果每天吸 15 根菸以上,風險更會增加到 2 倍。因此要儘早戒菸,來幫助降低發病的風險。
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:每週至少有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 (如快走、游泳) 或 75 分鐘的高等強度運動 (如網球或籃球)。
看到這裡,大家是不是也更了解心肌梗塞的成因、症狀與預防方法了呢?平時也要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,如果出現疑似症狀,也要儘早就醫、把握黃金的治療時間。面對「心肌梗塞」也不用太過焦慮或害怕,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,並積極控制慢性病,還是能有效降低發生的風險喔!
參考資料: